Max-_-Max

溺爱式追星。love & peace 🙏

从九月底点映至今,也算对《芳华》整部电影的剧情烂熟于心了,但内心感受一直比较复杂所以迟迟无法提笔。

无可辩驳,《芳华》在2017年华语片中无疑是佳作:作为一部文艺片,它同时兼顾了艺术性通俗性甚至娱乐性。这是本片大获成功之处,亦是让人扼腕叹息之点。(起码我个人颇多遗憾)

也许是冯小刚的“雄心”与“鸡贼”所致(无贬义,当前语境下,这把年纪仍愿意/能够拍出本片我还是钦佩的,个人格局/情趣所限不致于批判),即想圆满内心的青春记忆(文工团/少女),同时照顾大众观影水平毫不留白(恨不得直接弹幕给答案),又试图嫁接超拔的价值感,就略显割裂与不伦不类。至于文革的洪流、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残酷、改革开放的阵痛等,用力太均匀,反而重心偏移失却应有的力道。

从《芳华》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冯小刚内心的矛盾,既想要自由,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整部作品也因此受困于这诸多矛盾,多重主题与有限叙事的矛盾、青春回忆与残酷历史的矛盾。这种种矛盾初看可能并不明显,但是回过头来细想却发现许多重大问题都湮没在温暖的基调里。

缅怀青春本没有问题,问题是,影片最终除了浅显的委屈与怀旧伤感,即无反省也不追责,甚至把罪与痛苦都浪漫化了。整体流于失焦的记忆和视角、自怜和自我原谅的情绪。

历史是复杂的,经历诸事之后,我们仍不知原谅什么,诚觉世事皆可原谅。滔滔社会洪流之下,时代之恶匆匆掩盖个人之恶。这是非常逃避的艺术处理方式,起码是我所不欣赏的。

《芳华》背靠的原著是严歌苓老师的《你触摸了我》,从人性的阴暗、卑劣,敢于呈现生活丑陋来说,力度已经大大减弱。

但严歌苓老师的作品本身其实也不乏“自怜”与“不明所以的超脱与原谅。” ,让读者如我心生不快。这究竟是作者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事实陈述方式(逼视命运的无可奈何与自洽)? 不得而知。(此处慎重表达一下看完《金陵十三钗》/《小姨多鹤》后本人的厌恶感)


“处理价值命题的素材,文笔是次要的,技术是次要的。”

猥琐灵魂的勘探者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只能取其一。哪有兼得的好事。

说了这么多遗憾,本质还是因为这部作品拥有足够多的好,那些好是造就这些“遗憾”的基石。

PS: 特别感谢罗攀!罗攀我爱你!

评论(4)

热度(18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